close

b10133311 吳婉雯  奇數組  

探討「現代美學的操作手法及對象」 

 

在設計美學課本上,有翻閱書籍看到有以下下列的原則及條件,於是我將這些條件些打入,並從中去找建築案例去說明 「現代美學的操作手法」和「現代美學的操作規則」。

-原則「手法及規則」的前述-

現代美學的操作對象及規則有以下條目: 

對象有三個:

形 

色彩

量感 

規則有五個:

統一 (集中)

平衡(對稱)

韻律(漸進)

和諧 

對比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   形的感受

2.   色彩的感受

3.   質感

4.   紋感

 5.   量感

----

 

香港 中銀大廈

高度:367.4公尺
層數:70層
設計師:貝聿銘

享譽國際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用他的三角幾何圖案,給巴黎建了一座金字塔,也給香港送上了一根「竹子」 — 中銀大廈。大廈的設計靈感源自竹子,貝聿銘以簡單的幾何線條,在維港勾畫出一根拔地而起的「竹子」,象徵生機茁壯、節節向上。中銀大廈的設計,也如竹子一樣外剛內柔,大廈的重力集結在外牆,受風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時得到加強。中銀大廈揉合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所建成,大廈的三角柱身,在陽光下呈現不同的空間感,體現著貝聿銘的設計名言:「讓光線來作設計」。  

結構上:

中銀大廈樓高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其因此為1989年至1992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紀錄維持了2年才被灣仔區中環廣場所取代。中銀大廈外型為稜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由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根柱子上。外面用玻璃幕覆蓋。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不少香港發行郵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發行。中銀大廈同時為幻彩詠香江的參與匯演建築物之一。

操作手法規則及對象-分析-

 

 

 : 中銀大廈,像是「竹子」,外型為稜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色彩:整體建築為銀色,且利用白色的燈管,好像大刀一樣,不僅割畫在建築上,也好像幾把閃爍的刀一樣,它的細長光芒閃耀在香港的街道上。

 

量感 : 稜柱狀的量感,雖說不像其他現代建築都為四四方方,但她還是具有量感,不會感到有種不穩重、輕浮的在香港城市,反而有很穩重的,結實的在這個腳步迅速的城市上,安然的,並照耀在整個城市。

 

----

 

統一 (集中) :整棟建築物的不管是材質上,又或是形體上,都有著統一集中的感覺,像是他所使用的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大廈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這座由玻璃幕牆與鋁合金構成的立體幾何圖形建築物,巍然矗立在港島中區,雄視維多利亞港 。

 

平衡(對稱):在建築物的外觀,有燈管的裝飾下,拉扯在建築物外觀上,但在這些拉扯下(割劃出三角形形狀的燈管),這些三角形具有平衡對稱的規則,不會造成不安,讓建築整個擁有著平衡對稱的感覺。

 

韻律(漸進): 外觀的燈管,好像正以韻律,跳躍在建築上,且漸進的,爬升在整棟建築物上,不會造成建築物的死板,也難怪香港中銀大廈會是相當有名的現代建築。

 

和諧 :雖說建築物有造型上的變化(不是方方正正的),但還是有種和諧感,存在著建築物上,相當符合貝聿銘現代建築之父所建造的建築物上-香港中銀大廈。

 

對比 : 建築上的燈,與他本身的建築造型有形成了一種對比: 建築本身的穩實,和細長、快速感的燈管,確實擁有著對立,但不會有衝突感,反而以種互相諧和的在同棟建築上,各自顯現出自己的獨立。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   形的感受 :架構中銀大廈時便採用中國建築少用的「對稱稜角」及「海青玻璃」架構大樓,取意新竹破土而出、節節高昇的寓意,更象徵銀行的業務將蒸蒸日上。

 

2.   色彩的感受:  中銀大廈有如高昇的竹筍,不如說它像鑽石來得貼切,無論在陽光還是夜晚彩燈照耀下,從海青玻璃帷幕反射出的晶瑩光彩就像鑽石的切面一樣耀眼迷人。

3.   質感 :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以之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

 

4.   紋感:建築的燈,就好像是被劃過,烙印在建築的外觀上,所形成那漂亮的紋路,並照耀在香港維多利亞港 上。

 

 5.   量感:雖說建築有做些造型(稜角型、竹子樣)的樣子,但還是不破壞他的量感,還是擁有一定的份量,穩十地佇立在香港城上。

 

----

 

 

最後感想

很感謝楊博士這學期的教導,讓我在這學期上學習到設計美學,還有從未知道的設計史,了解到從古至今,設計上的蛻變,還有那些歷史上的背後,並希望自己能運用在設計上,謝謝老師這學期的教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rryng345 的頭像
    cherryng345

    cherryng345的部落格

    cherryng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